为进一步推进四川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四川大学第二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华冠丽服:服饰文化与中国精神”课程团队于 2021 年 7 月 19 日在望江校区纺工附楼205会议室召开了“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课程建设研讨会暨课程第三次集中备课活动。同时,为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和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将此次活动打造成为校级教师教学发展活动,邀请全校教师前往观摩。
“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课程建设研讨会暨“华冠丽服”第三次集中备课
聚焦于“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把通识教育核心课做好、做实、做出川大特色与水平,“华冠丽服”课程团队邀请了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四川省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彭必雨教授,四川省哲学学会秘书长、首批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青年社科菁英、四川大学西方古典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梁中和教授两位专家莅临指导,课程组全体教师、助教及观摩教师参会。本次课程建设研讨会与教研活动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课程建设研讨会暨 “华冠丽服”第三次集中备课
在会议第一阶段,彭必雨教授围绕“四川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进行了背景介绍,政策深度解读与剖析,打造四川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等。勉励课程团队在传授知识以外,更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大力度实施跨学科专业——贯通式人才培养。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彭必雨教授
会议第二阶段“经验分享”由梁中和教授主持,梁中和教授是四川大学通识教育专家组成员,主持了四川大学第一批通识核心课程“生命哲学:爱、美与死亡”课程建设,同时参与了两门课程授课。梁教授根据第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及实施情况,从课程完整性、课程延伸活动、课程趣味性、问题导向、过程性及创新性考核、一课一书、课程动态评价体系、课程团队积极性等八个层面对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设计、考核方式、教研备课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四川大学哲学系梁中和教授
会议第三阶段“课程介绍”由“华冠丽服”课程负责人,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杨璐铭副教授主持。杨璐铭副教授从课程概述、建设历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华冠丽服:服饰文化与中国精神”课程进行了整体介绍。紧接着是分章节的内容介绍,在杨璐铭副教授对第一章节课程概览部分进行介绍后,艺术学院蔡端懿老师、历史文化学院王磊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姜英教授、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时昱老师、曾琦老师、姚云鹤老师及王巍老师就各章节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授课目标进行了介绍。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杨璐铭副教授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蔡端懿老师
四川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王磊教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姜英教授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时昱老师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曾琦老师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姚云鹤老师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巍老师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祝蔚老师
会议第四阶段“自由研讨”,各位专家和课程组教师、参与观摩的老师们畅所欲言,展开了深入探讨。梁中和教授建议,课程团队根据开课学期及学生特点对章节顺序进行合理调整,注意提升学生求知欲和参与度;彭必雨教授提出要以高标准打造课程,保证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要围绕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设计、过程考核设计、课程动态设计等进行持续的课程建设;课程组教师就“华冠丽服”中“时尚与传统的碰撞”这一新主题进行了深度发掘与课程设计的展望,并对“中国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在“华冠丽服”课程中的阐释方式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此外,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赵武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对课程的设计表示了肯定;刘健西老师从学生的视角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课程建设研讨会暨集中备课现场
在自由交流与热烈探讨之后,“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课程建设研讨会暨四川大学第二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华冠丽服:服饰文化与中国精神”第三次集中备课活动在掌声中落下帷幕。“华冠丽服”课程团队将合心合力,积极营造有情、有义、有爱、有温度的课堂育人氛围,打造有川大特色、有中国温度、有社会影响力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华冠丽服”课程建设研讨会与会专家及教师合影
“华冠丽服:服饰文化与中国精神”课程团队合影
图: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郑德斌
文: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赵义红